三思而后问
所属分类: 公司新闻
发布时间:2019-08-09 14:15
层层追问为什么,是4~6岁的孩子常常让大人哭笑不得、疲于招架的事。这应该是他们探知世界最直接,最有效的唯一方式。毕竟,他们并不具备查阅搜索、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若踏足社会的青年人,还在频繁使用这种方式,也仅喜欢使用这种方式,则只能说明,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,近20年的体系化教育,其智识水平几无进步。
对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导致始终在底层挣扎的不作评价外,其他学生分三类:
第一类,一听就懂,一教就会,不费力,不操心的孩子。老师甚喜。
第二类,资质中等,勤而行之,追根问底,每题必究。老师暗赏。
第三类,智能中上,貌似聪颖,总以粗心大意搪塞差错,自视不凡,不以为然,积小洼筑大坑,大器不成,终究平庸。老师叹惜。
相对的,青年人也分三种:
第一种,睿智卓慧,觉早悟高,自我管理能力出众,能超预期完成任务。
第二种,查遗补缺,善于自学,以拙胜巧,态度端正,能客观评估自己。
第三种,敏于言,怠于行,习惯脱口而出,貌似伶俐,实则浮皮潦草,空无一物。缺乏慎独勤思的定力,懒于补强提升自己。除了临渊羡鱼的愿望,就是临渴掘井的匆忙。风雨欲来时,缺乏长期扎实储备的人,必最先出局。
学生时,我们都有做数学难题的经历。常常,稍有阻滞就裹足不前,懊恼沮丧未作几多挣扎,就放弃抵抗。问老师家长,三两点拨,瞬间通明。省去许多死磕推导的时间,看似效率卓著,却一再错失了脑力延拓的机会,平坦了沟回,钝化了思维。
用进废退的道理,无论机器还是人类,概莫能外。越来越多的科学实践证明,人的大脑可以像肌肉一样,通过训练变得更加发达。不经思考的行动是蛮干,方向不对,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。而专注力、观察力、反应力、逻辑思维,都是让我们在处理各种繁杂信息时,更准确、更合理、更高效的必要能力。
心情晴朗、状态激发时,多费几番转折,沉潜演算,步步推理,居然也能抽丝剥茧,蹚越泥泞,获得解题的路径。通过自己艰涩思考后豁然开朗,既有燃爆自信的喜悦和成就感,更是在这一路摸索,一路攀爬的过程中,精壮了骨胳,强韧了神经,为今后更困难的攀登,储备了强悍和勇敢。
草原上小斑马刚出生,为什么母马会走到离它十几米的地方,看着它一次次踉跄尝试,非要等它站起走来,也不肯第一时间给予呵护和哺育呢?因为族群随时面临食肉动物的威胁,一旦遇到捕食者就只能靠自己逃,连刚出生的幼崽也不例外。如果走不过来,那么它就不具备在时刻面临生死威胁时获得生命权利的能力。
外界的搀扶,总是不如自身的精进强大,让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更迅速,效果更显著,影响更深远。
老鹰把没出生几天的幼鹰推下悬崖,训练飞行,要么羸弱坠落,要么振翅高飞。放手很残酷,但必须残酷。对幼鹰宽容宠溺,它就永远学不会独立飞行,又怎能捕猎以食。弱,无人怜悯和施舍,强,才能勇敢活下去。
没有破釜沉舟,哪有向死而生的制胜惊奇。惟有背水一战,才能上演无坚不摧的绝地反击。
父母对孩子的大包大揽,无底线满足,看似是爱,实则贻害无穷。习惯了予取予求只会让他涉足社会后心高气傲,眼高手低,成为谈天论地无所不知,拈轻怕重寸步难行的巨婴。
没有对自己足够冷静的审视和足够狠辣的磨砺,结果无疑,就只能在低维空间苟延残喘,步履维艰。从怀才不遇的幻想到一无是处的真相,惊回首,已错过生如夏花的绚烂,没有什么比无力回天的领悟更让人痛彻和绝望。
三思而后问,不是一味要求所有人竭力思考和独立破题,毕竟很多事仍需要科学组织,严密配合,才能事半功倍。而是从小事做起,不畏难,不轻易投降,要敢于挑战,勇于登攀。
身体上的懒,让我们形体臃肿,步履缓慢。 思想上的懒,让我们头脑空乏,彷徨涣散。两者,都是拖累我们前进的羁绊。
勤问是好学,但凡事不经深思,就轻率发问,实际上既占用他人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运行内存,也制约了个人内在的裂变生长 。
不给别人添麻烦,是每一个有基本修养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。
愿巨婴早日长大,如骏马奔腾,去丈量草原的磅礴;如雄鹰扶摇,去征服天空的辽阔。
关键词: 三思而后问
相关新闻
十八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提高产品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(2022—2025年)的通知
为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决策部署,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,进一步提高产品、工程和服务质量,经国务院同意,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《进一步提高产品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(2022—2025年)》。行动方案提出:要推动建筑工程品质提升,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制度和管理标准化建设;结合城市更新行动,推进完整社区、活力街区的建设;以及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