榫卯(sǔn mǎo),是古代中国建筑、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建筑结构方式,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叫榫头);凹进部分叫卯(或叫榫眼、榫槽)。
榫卯结构的物件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随处可见,小到板凳桌椅,中到衣橱窗柜,大到房屋梁顶。
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,利用卯榫加固物件,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。
若榫卯使用得当,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,达到“天衣无缝”的程度。它是古代,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,工匠手艺的高低,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。
几十种不同的“榫卯”,按构合作用来归类,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:
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,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,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。如“槽口榫”、“企口榫”、“燕尾榫”、“穿带榫”、“扎榫”等。
另一类是作为“点”的结构方法。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,成角结合,交叉结合,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。如“格肩榫”、“双榫”、“双夹榫”、“勾挂榫”、“锲钉榫”、“半榫”、“通榫”等等。
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,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,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。如常见的有“托角榫”、“长短榫”、“抱肩榫”、“粽角榫”等。
榫卯结构也是中国古代匠人们聪明智慧的完美体现,现今很多极简家具的设计也大量用到榫卯结构,这种结构的物品简单美观,耐用性高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,也运用到的榫卯结构的设计灵感,整个场馆就是中国伟大的榫卯建筑结构文化的缩影。